星期二, 5月 16, 2006

台北車站通往夢想八方的路

台北旅曲(四):安車當步

如果人是一座城市的靈魂,那麼交通系統便是一座城市的血液系統。在台北的數天,主要的交通工具是捷運(即香港的地下鐵路),往返機場的是飛狗客運車(旅遊巴士),還搭了幾次小客車(的士),但是就沒搭過公車。

抵達台北的頭一天,剛乘坐客運車離開中正機場,迎接我們的是塞車。但可能一路上要應付興奮的大、細老闆的諸多提問,而且因為天正下著雨,塞車似是必然之事,同時又可以慢慢的看一看台北的街景,所以倒沒有抱怨和不快。在離去時也是乘座客運車(飛狗),不過就等了差不多大半個小時(聽前排的旅客說,他們在我們開始排隊前已等了大半個小時)。車還未過了淡水河,便又再遇到塞車了。不過這回心情就沒那麼輕鬆了,看著時鐘一分一秒的過去,真是令人擔心。不過,其實除了這兩次外,在台北的四天裡倒也不太見到街道上有嚴重的塞車情況。我想捷運應是其中一個原因,市面上氣車較少機車(電單車)較多有關。




第一次坐小客車,是首日到達台北車站下車後就遇著大雨,帶著兩個小孩和一個大旅行箱,唯有捨棄捷運而選小客車去酒店。台北的小客車比香港的小,只能坐四個人。坐車時擺了一個沒有人知的笑話,香港的的士的計算路程的咪錶是統一而明顯地放在車頭玻璃窗下錶板上的,但在台北的小客車卻不是這樣,我找了很久才找到那藏在儀錶板下一個凹位內的計程錶,令我擔心了一陣是否上錯賊車!除此之外,幾天中遇到的小客車司機也很好,沒有甚麼不愉快的經歷。



整個旅程中,搭得最多的是捷運。我想一個城市達到一定的規模後,集體運輸系統會是必要的一項交通設施(無論你叫的是地下鐵路、捷運、火車還是電車),否則那麼大的人流是很難處理的。對比起香港的地下鐵路系統,台北的捷運是令我驚訝的有點殘舊的感覺(香港的27年 對 台北的10年),特別是架空行走那部份。第一次乘捷運時,面對那只收硬幣的賣票機,有點兒徬徨(身上全都是紙幣)。感覺上車行得不快,班次還覺得有點兒疏落。由一段線路轉另一段線路時總要行一大段路,還要上上落落的,這應是設計車站時的不小心(可能我習慣在香港,要轉線時大多只是走過對面月台而已)。不過喜歡他們月台的設計,月台和上層是打通的,因此空間感很好,沒有在人多時那種焗促的感覺。而且架空部份是無人駕駛的,因此你可以從車頭那卡車看著列車如何行駛,兩個老闆視之為附加的娛樂。在一些有高度差的段落,他們還說像是坐著過山車,那個九十度彎還令他們驚喜萬分!



旅行旅行,總是要在街上走走的才是。在我們行過的地方,主要行車路都比香港的闊(香港的通常是雙程每邊兩或三線行車,但台北的很多時都是雙程每邊四線行車,中間還有一大片綠化區作分隔的設計),而小巷、弄則通常只是單線單程行車的。反而就少見中間闊度的行車路(即雙程來往各一線兩線的)。比對現十年前,現在遇不到突然走上行人路上的機車了,不知道它們是否現在都乖乖的在行車路上走。台北人很多都坐機車(其實多數是我們稱為線羊仔的那種馬力較小的,而不是我們稱為電單車那種馬力較大的),還可以一家五口(兩大三小)都坐在一起行走,在香港一定給抄牌罰款的了。由於主幹道都比較闊,所以給行人的交通燈都給多整整分多鐘的時間,很充裕(那種充裕,甚至試過一次我們坐在小客車上,看到一位老伯伯拿著一籃花,向停四條行車線上的每部車輛裡的司機兜售)。唯一不習慣的是越過行車路時,還要留意從右手面轉過來的車輛,尚幸他們都會讓著我們的。

1 Comments:

At 6:48 下午, Blogger j@blogger said...

幾年前與媽媽跟團遊台北,我也偷偷與媽媽出走去試一試乘捷運的滋味。
至於綿羊仔,聽導遊說價錢很便宜,所以人人也有一部,令不懂騎腳踏車的我也心癢癢想學揸…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