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歷史的徙置大廈
最近我家附近多了很多攝影師走來走去。當然不是因我家就近旅遊景點,而是因為附近的一個舊屋邨快將拆卸。
作為香港第一邨,那裡還留下很多座最早期的H型徙置大廈(1)。同類型的大廈都早已拆卸重建,所以這些大廈是最後的幾棟了。想來覺得很奇妙,這些大廈是同類型款式中最早興建的,但卻是最後的一批遷拆。由「始」至「終」,當中經過了多少年月,居住了多少的家庭,發生了多少個故事?雖然我不曾住在這些徙置大廈,而是住在旁邊的廉租屋中。但細個的時候,在這些大廈間都留下了很多足跡。那裡在盂蘭節時有「斗零」(2)執,那裡的車仔麵平些,那裡的理髮檔的公仔書多些……。站在這一棟棟的大廈中,小時的一幕幕又在心裡重演。
好了,小時的屋邨終於要完全消失了。那個無憂無慮的日子,以後只能在腦海中回味了。

石硤尾第一次重建前的地圖,我就是住在右下角的廉租屋第七座

這座是最近石硤尾山的一座,旁邊有一個德士古(現在叫加德士)的石油氣站

這個垃圾房的位置,以前是一檔車仔麵。很多時星期六返教會的兒童會,便會在這裡吃午餐

以前每當雙十節,石硤尾便掛滿了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在這個街口位置,會掛起一幅四層樓高的旗幟。而在的士(計程車)停泊的位置,有兩檔大排檔。一間吃潮州粥,一間吃艇仔、豬紅粥的

這是天台,上面左右一間間的曾是天台學校的校舍
註:
(1)現在叫公屋屋邨的,以前叫徙置區。因為徙置區最初的目的,就是安置因天災而失去家園的木屋區居民。到六零年代初期,政府才興建一些稱為廉租屋的大廈供草根市民申請居住。
(2)斗零,即五仙(5 cents)硬幣,現已絕種了。我個郵筒形儲錢箱裡就還有一些。
標籤: 歲月回憶